如何才能幫助自閉癥患者,尤其是程度相對輕的患者,最終掌握一項謀生的技能?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、一種非常艱難的探索,學習裁縫與手式編織,或許是一項可貴而有益的嘗試。
公益人士以及自閉癥患者的父母,也為這些學習者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和鼓勵。
這組照片拍攝的時間跨度是2018年至2019年之間。拍攝地在中國上海市的幾個行政區。因相關課程是免費的公益課,場地需要愛心人士無償提供,所以學習的地址常常變化。
所有照片都是室內自然光線,抓拍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1.jpg]()
女孩夏睿清,16歲,患病程度比較重,不會說話,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。所有的工作指令,需要志愿者和母親手把手地幫她執行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3.jpg]()
男孩陳嘉明,20歲,患病程度比較輕,有說話能力,2019年才開始學習縫紉。裁縫老師幫在他整理縫紉機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4.jpg]()
男孩陳嘉明,因為患病程度比較輕,所以能較長時間專注于學習內容,他進步得非常快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6.jpg]()
男孩陳軼夫,28歲。患病程度較輕,他非常喜歡手工編繩,進步很快,他右手戴的手環就是自己的作品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7.jpg]()
男孩嚴曉,25歲。患病程度較重,沒有說話能力。專注度比較差,在學習時經常會自顧自玩耍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8.jpg]()
男孩嚴曉,在母親的安撫和鼓勵下,開始聽從指令,執行編繩的技術動作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9.jpg]()
女孩沈凌禾,16歲。患病程度較輕,有說話能力,有好勝心,總要詢問她母親,自己做得好不好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10.jpg]()
男孩章心臻,28歲。患病程度較輕,有說話能力,會寫字。學習縫紉近二年,能獨力制作褲子、拎袋等簡單的成品。他在展示自己完成的背心。
![余軍《學習縫紉與手工的自閉癥患者》2.jpg]()
女孩夏睿清,難得有短暫的時間,集中了注意力,母親手把手幫她按下縫紉機的按鈕。
![640.jpg 640.jpg]()
男,1967年生人。現在供職于上海的一家電視臺。
從中學起就對攝影有興趣,2000年買了部海鷗單反,因為膠卷不便宜,沖印也花錢,所以只是用來記錄孩子的成長。
2008年購買了數碼的尼康單反,這才慢慢嘗試去“搞攝影”。
從不知所以然地憑感覺瞎拍,到明白構圖、光影的重要性,再到主題、題材的深淺挖掘,其間艱苦跋涉,至今仍在上下求索中,但也樂在其中。
因為本人仍然在職,沒有太多“大段”的時間去確定某個方向,所以對各種題材都有興趣,也都在摸索學習中。
俗話說藝無止境,攝影作為一個藝術種類,對它的學習和實踐也是不會有盡頭的。這就是我對攝影的態度。